[創意]一窺廣告人的妙招與認知心理學家的結晶:心智圖的多與寡

一窺廣告人的妙招與認知心理學家的結晶;心智圖的多與寡

有人問:「心智圖的分支要控制在幾個比較好呢?」

結論是,越多越好是對的,越少越好也是對的。
這難道不矛盾嗎?
這乍聽之下是個選擇題,不過稍微思考一下,你會發現這是一道申論題,因為要從大腦思考的機制開始說起。


腦力風暴激發創意
先從實務上我們怎麼刺激大腦產生創意開始說起。 你可能有聽過團體的腦力激盪。為了要解決特定的棘手的問題,大家聚集在會議室裡,各自拋出自己的構想。自由的、天馬行空的。

腦力激盪的這個方法是在1930年一個廣告公司提出的,已經存在有很長的一段時間。 腦力激盪的原則是什麼?
  • 重視想法的數量,大於重視想法的品質
  • 並且在想法提出來的時候不去評論這些想法都好壞,

這兩個原則鼓勵參與者產生更多的想法。

然而實際上執行腦力激盪時,可能產生一些弊病。比如說,很容易會有一些比較內向的人不敢發言,我們就無法傾聽他們的意見,或者大家會對一開始拋出來想法有定錨效應,因此把焦點圍繞在一開始的幾個想法上,反而侷限了更多的可能。沈默的人內心的想法可能就沒辦法被討論到。

那麼要怎麼腦力激盪會是比較好的方式呢?後來有人提出改良的方式,6-3-5法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635法的方式如下:

6:和6個人圍成一桌進行腦力激盪。
3:針對你們今天要討論的議題寫下3個想法。
5:將你寫在紙上的構想依序傳給其他5個人,其他人將對構想的評論或者意見寫下。

這個方式,可以有效地緩和腦力激盪的步調,並且讓每個人都有獨自思考的空間。

個人品牌定位與團體腦力激盪

有一次,我去參加一個講授如何「脫單」的講座,席間,講者要求我們做一個練習。這個練習,目的是為了解決定位不清的問題,為個人品牌做明確的定位。練習進行的方式是這樣的,我們先寫下自己所擁有的特質。舉例來說:善良智慧,溫暖,幽默等。

之後,再將我們所列下的特質,傳閱給身旁的朋友,傳閱的目的在於讓其他人來補充, 他對你的印象。同一桌的人輪流傳閱完畢後,你看著紙上所寫的,就能夠歸納出自已和它人所共同認可的特質,能夠更加了解自已所散發是怎樣的印象。你可能發現了,這個流程和上述講的方式非常相似。透過這種方式,每個人得以進行發散思考,補捉盡可能多的靈感。

The eureka factor

2015年,美國一位神經科學家–庫尼歐斯出版的一本書,書名是The eureka factor(中文譯名: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:搞懂創意從哪來,讓它變成你的)。Eureka 是什麼呢?你可能聽過阿基米德在洗澡時,想到了浮力原理的故事。在想到的那個瞬間,他大喊了一句「Eureka」,而後Eureka便成了頓悟的象徵,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Aha Moment。書中提到,頓悟時刻是怎樣出現的?

透過認知神經科學的影像,研究得出一個結論,洞見的產生,需要我們潛意識的遠距聯想。進一步說,需要文字邏輯跟右腦圖像的合作。當我們利用心智圖,一方面將我們的想法轉化為文字,另一方面,能以圖像化的方式來做表達,從這個角度來說,心智圖很適合作為激盪創意的工具。

用心智圖提煉創意
那麼,具體來說,要怎麼用心智圖來激發創意呢?
首先我們要先聚焦在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或者是計畫,我們所聚焦的事物就是我們的中心主題。
接下來我們根據中心主題向外延伸分支,在激盪創意的情境,我們可以儘量量的去延伸更多的分支。
這裡還有一個小撇步,一開始在畫分支的時候,我們可以先畫出支脈就好,而不用急著把字寫上去。這樣做有什麼好處?
稍微思索一下,你就會明白。我們人類有填空的本能,在心理學上,稱之為做完形心理學。舉例來說,我們一堆點排成一個圓,這樣的圖形並非圓,但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把它認為圓形(封閉性原理)。
這樣的技巧普遍應用在簡報、使用者介面之上。
填空的技巧也經常應用在教學上,舉例來說,想像你的老師分別對你說出下面兩的句子:
「台灣的首都是台北。」
「台灣的首都是...?」
在課堂上,當你聽到這兩個說法,你覺得有何不同?

你在聽到後面一個句子的時候,你自然而然的腦袋中會浮現答案。這就是我們填空的本能。
運用到這個原理的,還有像是曼陀羅九宮格法等。

在這個階段呢,屬於發散思考(divergence)。所以我們可以不用受限,儘可能天馬行空的想像。
講完之後,再根據我們所想到的這一些想法或者是關鍵字進一步歸類,這時,就到了收斂思考(convergence)的時刻。此時,我們要儘可能的將這些想法歸類,而且越少越好。

Miller的記憶實驗

為什麼說類別儘可能少比較好呢?在工作坊當中,我們經常提到7加減2的法則。7加減2法則,又稱為Miller's law。這個法則,又跟另一個實用的技巧–「提取練習」相關。
Miller's law,是在1956年,由一位認知心理學家Miller所提出來的,並且發表在了這個psychological review這個期刊上,廣為人知。

Miller曾經做了這樣的研究,他給受測者聽不同的音調,看最多他們能夠認得幾種。結果發現,表現最好的,是受測者只要辨認是5到6個音調的時候。超過這個數量,受測者指認特定音調的能力就會下滑。
這個或許可以解釋,為什麼聲音的頻率無限多,我們卻只劃分成Do、Re、Mi、Fa、So、La、Si這7個音階。中國古樂也是如此,宮商角徵羽,就是5個音,似乎真有它的道理。

不過到了近代,倒是有認知神經科學家有人對於Miller的Magic 7的法則提出質疑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有上過開放式課程Coursera裡的一堂課–Learning how to learn,你會學到,我們的工作記憶能儲存的沒那麼多,最多其實只能儲存4個。

於是你納悶了,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?4個?7個?9個?

你可以成為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,從事這方面的研究。也可以把這些問題留給科學家去傷腦筋,著眼於自身的應用。聚焦在自身應用的方式也很容易,你可以利用工作坊中提到的提取練習。透過自身的實驗,探索你自己能夠回憶的分枝的極限,衹要你覺得合適,那就是好的。
至於要將這些諸多的想法關鍵字、歸類?可以運用我們工作坊裡的分類帽或者是分類大師的技巧。如同我們在工作坊提到的,分門別類,或者說標籤化,也是我們的本能,透過練習,你將能夠把這個能力磨得越來越亮。

科技的加乘
除了手繪的心智圖之外,使用電腦心智圖來做創意思考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,在Xmind裡面還有一個功能是,在固定時間內儘可能的你去發散思考盡可能多的分支。儘管這是付費版的功能,不過要克服這個問題也不難,準備一個計時器即可。

結論
  1. 腦力激盪有方法。先各自思考,再互相補足。
  2. 善用文字邏輯與圖像化,發揮遠距聯想能力。
  3. 先利用發散思考,採集點子;再利用收歛思考,歸納統整。
要如何激盪創意?心智圖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。所以回過頭來,一開始我們所討論的心智圖的分支,到底是越多越好,或者是越少越好?行文至此,希望已經解開你的疑惑了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